金沙江畔山鄉巨變繪就新畫卷
本網訊(吳豪強)水電開發,富民為本。水電建設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圓滿完成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后,三峽集團揮師西進,在金沙江下游相繼開發建設了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4座水電站。
金沙江下游水電工程建設收官之際,恰逢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歷史時期,三峽集團始終堅持水電工程造福人民的理念,幫助各族人民群眾大踏步走上了鄉村振興路。
遠近聞名的“新農人”
從風高浪急的金沙江畔,外遷到數百公里外的安寧河谷;從靠天靠地靠政府的“泥腿子”,到遠近聞名、生活安穩的“葡萄園主”……溪洛渡水電站移民李財武的人生,就像一本精彩的故事書,情節跌宕起伏,至今還在續寫。
今年54歲的李財武,2004年從溪洛渡施工區外遷到四川省德昌縣沙壩村5社安家落戶,他是當地第一個把種植葡萄作為產業發展的人。他自信地說,他的葡萄園在當地不是最大的,但他種的葡萄一定是當地最好的。
溪洛渡水電站移民李財武
李財武說,剛搬遷到德昌縣沙壩村時,雖然政府為他們配置了土地,但他不知該種什么。最初學當地人種植蒜薹。由于不懂種植技術,第一年他投入7000多元,收入卻只有6000多元。入不敷出,一度讓他很苦惱。
種植蒜薹失敗了,可否種植其他作物?骨子里從不服輸的李財武參加了當地政府專門為移民開辦的種植技術培訓班,并獲得了15萬元的移民后扶資金無息貸款。鉚足了勁的李財武,看準了當地溫暖宜人的陽光和氣候,開始利用所學技術種植葡萄。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財武不停地學習和實踐,終于掌握了葡萄種植技術。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剪枝,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數,也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優質葡萄種植大戶。
好口碑帶來好銷路,每年都有人提前預訂,待葡萄成熟后就上門拉貨,6畝多地的葡萄每年可以收入20多萬元。懂技術、善經營、闖市場,有收入、有底氣、有奔頭,李財武嘗到了做“新農人”的別樣樂趣。
花木常青,風景如畫。廣袤的鄉村到處呈現綠意盎意的亮麗底色,溫暖的陽光照在李財武家門口的葡萄園里,歲月靜謐而美好。
李財武的葡萄園
德昌縣沙壩村支部書記李建明說,在溪洛渡水電站移民搬來之前,當地人吃的葡萄大都是從外地運來的。自從李財武種植葡萄獲得豐收后,葡萄種植迅速成為當地一大產業,有的種植戶年收入可達100萬元以上。
葡萄,成為溪洛渡水電站移民融入當地的一張嶄新“名片”,為當地群眾帶來致富新希望。
據了解,與李財武一樣搬遷到當地的溪洛渡水電站移民有400多人,如今基本上都已扎根當地。大家各盡其能、各顯神通,很多移民已經成為當地產業致富帶頭人。
“田園式”養老新生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也是令很多人向往的悠閑之地。
69歲的楊云華,住在云南省武定縣金沙社區一座有前場后院的聯排小樓里。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電視、種種花草,和鄰里聊聊家長里短,到周邊的玫瑰園里轉轉,日子過得像陶淵明筆下的生活一樣愜意。
武定縣金沙社區玫瑰園
楊云華說:”如果沒有烏東德水電站移民搬遷的機遇,自己哪能這么快就住上干凈齊整的房子,哪有這么幸福安穩的晚年?”
由于當過多年的村干部,楊云華有一個習慣:比較關心時政新聞,每天打開電視第一件事就是看新聞時政節目。他家客廳茶幾旁的小書柜里,擺放著很多時政類書籍。“活到老、學到老,終歸有益處。”楊云華說。
金沙社區黨總支書記韓劍說,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不僅得益于烏東德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也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社會保障等各項政策的落實落地。
武定縣金沙社區
武定縣將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西和移民安置點改為金沙社區,實行城鎮化統一建設管理。把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和移民安穩致富的目標有機融合起來,依托三峽集團移民幫扶資金和為烏東德水電站移民配置的流轉土地,引進花卉種植龍頭企業,規劃建設了以玫瑰種植為主的花卉種植基地,實現了金沙社區400多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創收,也確保了像楊云華這樣的老人晚年生活無憂。
武定縣金沙社區玫瑰園
如今的金沙社區,已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幸福新社區,既有規范化城鎮管理帶來的舒暢和便利,又有鄉村的美景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從“三無”到“三有”的企業員工
屏山新縣城是向家壩庫區兩座整體遷建縣城之一。
四川省屏山縣充分把握移民搬遷安置這一機遇,在新縣城建設過程中筑巢引鳳、騰籠換鳥,引進了一大批工業企業落戶屏山,實現了移民群眾就業增收、安居樂業,探索出了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接續鄉村振興,統籌城鄉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楊其娥是屏山縣恒豐麗雅紡織有限公司質量管控部門負責人,至今已在該公司上班7年。
作為一名向家壩水電站移民,2013年,楊其娥搬遷到了位于屏山新縣城附近移民小區的新房。這套98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房,是她們一家人過上安穩生活的起點。楊其娥說,搬進新家后,小孩上學、居家購物、家人就醫等各方面都便利多了,生活很快穩定下來。新縣城里百業待興,就業機會也多,她很快就找到了現在這份穩定可靠的工作。她非常珍惜這份工作,盡可能多地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如今成為質量管控部門負責人,每月都有5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屏山新縣城
楊其娥說,搬遷前,她沒有固定工作,是無房移民戶,她和愛人到處奔波,收入不穩定,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照顧不到,“惱火得很”。
從原來的無房無產無工作,到現在的有家有業有收入,楊其娥對現今的生活特別滿意。她說,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給移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
據屏山縣恒豐麗雅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榮介紹,該公司是屏山縣搬遷到新縣城后引進的第一家紡織企業,目前有員工640多人,其中約一半是向家壩水電站移民。這家總部位于山東德州的紡織企業當時正是看中了屏山新縣城百業待興和優惠的移民政策所帶來的機遇,才在此落戶。僅屏山工業園區,像屏山縣恒豐麗雅紡織有限公司一樣的企業就有30多家。
向家壩水電站移民搬遷促進了嶄新的屏山新城在金沙江邊悄然崛起,也讓無數個楊其娥們抓住機會,實現了從鄉村農民到城鎮新市民的華麗轉變。
三峽集團移民工作辦公室向溪項目部主任張軍說,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道上,三峽集團從沒有缺席,一直在努力。
志在家鄉更富更美的年輕人
白鶴灘水電站移民邱德國,抓住了移民搬遷安置后信息網絡服務需要更新換代的機遇,扎根鄉村、扎根家鄉,自主創業獲得了成功。
今年34歲的邱德國說,因“國之重器”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巧家縣需建設8個安置區共計723棟高樓,搬遷安置5萬多移民。他看準了大量移民搬遷安置后,信息網絡服務需要更新換代這個龐大市場。
巧家縣大寨鎮移民安置區開始建設后,邱德國依托中國聯通開辦了一家信息網絡服務店,主要為當地老百姓提供寬帶網絡服務及其他業務,目前已實現了巧家縣大寨鎮信息網絡服務全覆蓋。
巧家縣大寨鎮移民安置區? ?本文攝影:孫愷 趙健 馮光輝
邱德國說,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很“給力”,為巧家縣大寨鎮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搬遷前,移民大都分散居住在小山村里,交通不便,信息也較為閉塞。現在集中住在和現代化城市一樣的安置區里,生產生活用品樣樣都有。由于工程建設的推動,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在居住環境、經濟收入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不再完全依靠農業種植來養家糊口,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中國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邱德國說,移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現代化信息網絡服務,鄉村振興同樣也離不開現代化信息網絡服務。對他來說,信息網絡服務市場很大,他還要繼續努力爭取。
站在自家平臺上,就可以觀賞碧波環繞的白鶴灘大壩。視野開闊、思路清晰的邱德國認為,白鶴灘水電站是自帶流量的“大國重器”,未來大寨鎮若發展以參觀白鶴灘大壩為主的水電旅游產業具有先天優勢。旅游產業的興旺會讓大寨鎮更美、更富,邱德國一定會積極參與其中。
千年貧困,一步跨越;百年夢想,一朝夢圓。金沙江上傲然聳立的“大國重器”,助力當地政府繪就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藍圖,在幸福美好的新家園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越過越紅火。
編輯:李雷 楊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