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領跑者”:十年奮進光伏平價上網路
本網訊(程林 馬冠樸 李時宇)過去十年間,中國光伏產業于后發處蝶變崛起,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和發電量躍居世界第一。在規模和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發展逐漸擺脫對相關政策的依賴,實現從補貼時代到平價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海報制作:閻澤群 程向菁菁
2018年5月31日,無疑是這一歷史轉變的關鍵點。這一天,多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幾乎同時,一個標示光伏平價上網、名為格爾木“領跑者”的項目,在業內引發關注……
視頻攝制:李時宇 馬冠樸 程林
厚積薄發 十年深耕鑄就底氣
2018年4月22日,當董衛平看到中標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的消息時,他和辦公室的同事不由得叫出聲來。“因為激動,也是覺得不可思議!”回憶起四年前的場景,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能源”)青海分公司的董衛平臉上仍難掩興奮。
“不可思議”之一,是相比之前每次20-30兆瓦的規模,此次一舉拿下了當時格爾木“領跑者”全部五個地塊共500兆瓦的光伏項目。“不可思議”之二,則是中標項目的上網電價僅為0.316元/千瓦時。
2018年,青海海西州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還是0.55元/千瓦時。三毛一分六,低于現行標桿電價40%,甚至比當地煤電標桿電價還要低1分錢——這是我國光伏電價第一次低于燃煤發電標桿電價。
說到光伏電價,回溯至2004年,德國在全球率先推出光伏補貼政策,推動實現了光伏發電大規模商業應用,此后,各國紛紛采取補貼手段激勵本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國內光伏發電普遍以國家核定的標桿電價上網,其中本地煤電標桿電價以內部分由省級電網結算,超出部分則通過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補貼。補貼是眾多光伏項目投入產出的重要考量要素。
“在剛中標時,這么低的電價確實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質疑聲也從四面八方傳來,甚至有人覺得我們會棄標。”董衛平說,“可最終我們用事實證明,全生命周期精益運行下的平價光伏項目,既能保證合理收益,也成為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致勝法寶。”
鮮明的競爭優勢和必勝的底氣信心源自十年間的持續積累。
2011年末,三峽集團從茫茫戈壁灘上走出了“陽光三峽”的第一步——格爾木光伏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該項目成為三峽集團首個并網發電的光伏項目。多年與高原烈日和戈壁砂石為伴,日夜與片片光伏板為伍,在青藏高原上“種”光伏,三峽人已然成竹在胸。
“我們了解這里的環境,了解這里的氣候,多年來,我們對這里的光資源做了大量分析,在電站設計、設備選型和后期運維等方面也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對于平價上網,有信心。”董衛平說。
▲三峽能源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三峽能源供圖)
創新驅動 降本增效錘煉核心能力
知己知彼,不過是三峽集團開啟光伏平價上網之路的第一步。
“光伏行業一直是‘不斷的技術變革驅動成本持續降低’的行業,技術革新是推動光伏產業實現平價上網的根本驅動力。”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曹仁賢表示,“無論是從設備端,還是從系統端,技術創新帶來的高效化,一定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就是這么干的。
“在項目設計和施工期間,我們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負責人胡國文對記者說。
走在“領跑者”項目的園區內,不時會聽到一陣陣電機工作的“嗡嗡”聲,這是光伏支架跟隨太陽而轉動的聲音。與傳統的固定支架相比,采用這些固定可調式支架和水平單軸跟蹤式支架,可以讓光伏板跟蹤對準太陽,最大程度獲取陽光在電池面板的垂直分量,日平均發電量得以提高約11%,系統度電成本降低了。
▲固定可調式支架
▲水平單軸跟蹤式支架
一片片雙面雙玻的組件代替了傳統的單面組件,讓光伏板背面也可利用上層組件透過的光和周圍環境的反射光進行發電,相較于單面組件,發電量提升近10%,度電成本又降低了。
▲雙面雙玻組件
用1500V光伏系統代替傳統的1000V系統,在同樣裝機容量下,直流電纜、直流匯流箱的需求量減少了1/3,更高的系統電壓又有效降低了設備和線路電損,使系統發電效率提升近1%,成本再一次降了下來。
一項項技術革新,讓格爾木“領跑者”項目一點點“摳”出了生產效益。
2018年12月29日,“領跑者”項目正式并網,成為國內首個平價上網的大型光伏項目。
▲三峽能源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并網儀式(三峽能源供圖)
精益運維 高效管理打造可持續發展樣板
在經驗與技術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現場運維團隊還在不斷尋找著進一步降本增效的“良方”。
“層積云、卷積云,飛行原理,無人機法規……我這無人機駕照的理論考試跟民航的難度都差不多呢!”值班員金亮展示著手機相冊里的無人機駕照截圖,“以前巡檢需要大量人力,而且非常耗時,去年我們購買了巡檢無人機,用上它,一些常規巡檢只需要我一個人就夠了,像組件溫度異常、熱斑等故障都可以一覽無余,而且比人工更快更精確。”
▲值班員操作無人機進行巡檢
▲巡檢無人機監測畫面
目前,三峽集團在格爾木地區包括“領跑者”在內的六個光伏項目采取“集中管理、統一運維”的管理模式,現場僅需安排少量運維人員,區域內電站統一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指揮調度,電站間運行數據、經濟指標等可進行綜合對比分析,人員及物資可實現統一管理調度。這種模式一方面促進了運維工作的清晰化、精細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個人、班組的優勢力量,在提高運行管理效率的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以前按配置管理規定,這六個項目需要近七十人,而現在,只要三十幾個。”胡國文一邊說,一邊指了指身后的綜合樓。
在胡國文所指的綜合樓內,還有一間外觀并不起眼的實驗室,大大小小十余種檢測儀器和各種造型的瓶瓶罐罐擺滿了這個房間。
“這是我們的油品檢測中心,是我們三峽在青海省內獨一份。”胡國文說,“光這間屋子,每年就能為我們省下近120萬元的檢測費用。”
正在實驗室工作著的藏族值班員拉旦加介紹道:“我們箱變器的絕緣油需要定期檢測,以前只能送到外面去做,一臺箱變做一次色譜分析就要800多塊錢,我們這個項目有175臺,每年光這一項就要花費十幾萬元。”拉旦加指著一排儀器繼續說道,“現在我們不僅檢測儀器齊全,還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檢測人員,可獨立完成檢測,不光省下了我們場站的花費,集團其他場站的絕緣油都可以送來這里檢測。”
拉旦加還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正準備擴建,進一步提升檢測能力。
▲油品檢測中心
“格爾木‘領跑者’項目在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曹仁賢這樣評價,“它不僅為國家能源革命打造了新的示范樣本,而且對全國電力能源行業未來發展具有很好的引領意義,探索出了更適合國內平價上網的工程建設和技術實施方案,引領全國光伏發電項目進入平價上網新時代。”
自并網發電以來,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已安全生產1300余天,累計生產清潔電能超26億千瓦時,連續三年高質量完成發電目標并實現盈利。“我們的項目就是要為高效產品和先進技術提供舞臺,促進光伏產業升級和成本下降,幫助主管部門了解電價下降空間。我們的成功,讓業界看到了光伏平價上網并非‘天方夜譚’,這也正是‘領跑者’的意義所在。”董衛平說。
縱觀十年發展路,我國光伏發電行業逐漸擺脫對補貼的依賴,實現了從補貼時代到平價時代的歷史性跨越,正在由輔助能源向主力能源轉變。當下,光伏行業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發展機遇,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的戰略目標賦予光伏產業更大的歷史責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推動技術持續進步、成本持續下降、效率持續提高,解決消納比例、技術穩定性、產業鏈供應安全等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是整個光伏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格爾木光伏“領跑者”項目作為新模式和新技術實踐的一線陣地,其在技術創新、質量把控、成本管控、集控運維模式等多方面積累下的成功經驗,為后續光伏項目的開發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為推動清潔能源大規模應用,促進光伏產業全面實現無補貼平價甚至低價市場化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統籌策劃:馬冠樸
圖片:馬冠樸 李時宇 程林
編輯:任賢 楊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