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央企扶貧之三峽新村 幸福新生活
本網訊(暢婉潔 吳豪強 唐?。?017年底,36歲的格衣扎且子搬到了盼望已久的新家“三峽新村”。
格衣扎且子所在的涼山州越西縣大花村,屬于深度貧困地區,大多數村民和格衣扎且子一樣,長期處于深度貧困狀態。
格衣扎且子一家似乎運氣更差些,家里7口,其中3人重疾在身——父親偏癱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母親重??;他自己因罹患小兒麻痹癥,一條腿落下殘疾。作為家里唯一的勞動力,格衣扎且子每天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賣豆花,供孩子上學和補貼家用。
三峽集團支持四川涼山彝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幫扶越西縣的資金很快到位,越西縣政府利用這筆援助資金,在大花村舊址旁修建了一片新居。如今,139套干凈整潔的新房佇立在道路兩旁,文化室、衛生室、黨群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們把這片新居命名為“大花三峽新村”。
格衣扎且子的“新家”
格衣扎且子一家是第一批搬進三峽新村的貧困戶,搬家這天,很多鄉親都來幫忙。其實他并沒有多少家當可搬,鄉親們更多的是為他送來祝福。
格衣扎且子說:“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大花村,在三峽集團的幫扶下,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政府和三峽集團的幫助下,我現在正接受廚師的技能培訓。我相信,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汗水,未來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p>
“兩不愁三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起點,是格衣扎且子搬到新家后的笑容,更是貧困群眾走出貧困陰霾之后的淡定與從容。
我國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由于特殊的歷史、文化、經濟、自然等因素影響,社會發育程度低,長期以來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既是脫貧攻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集中力量攻克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堡壘。
三峽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和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自2004年大規模開發金沙江下游水電資源以來,一以貫之堅持“四個一”的水電可持續開發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2016年以來,在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三峽集團進一步履行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在2016—2020年支持四川省超過21億元脫貧攻堅資金。其中更是以解決涼山彝區貧困群眾的安全住房問題為突破口,按照群眾自愿、應搬盡搬的原則綜合分析確定新村安置點,從完善村落布局規劃、改善住房功能、優化戶型設計等方面著手,科學規劃和有序推進“三峽新村”建設,累計幫助減少貧困人口8萬余人。
韓正強歸鄉后的“新起點”
越西縣大屯鄉大營盤村曾因麻風病肆虐,讓人望而卻步。當初,前來支教的臺灣同胞張小姐在此建了第一所小學,讓這里的孩子們接受教育,韓正強是這所小學的第一屆學生。
如今,煥然一新的“三峽新村”早已讓人看不出曾經的荒涼與破敗。
三峽集團的幫扶,不僅讓這里有了干凈漂亮的新房子和寬闊整齊的水泥路,還讓發展產業的夢想照進了現實。在外打工多年的韓正強,得知三峽集團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后,信心滿滿地回到大營盤村,干起了養殖業。他要在家鄉的土地上,開創新的產業天地。如今,韓正強已是大營村的致富帶頭人。
“小時候和現在的區別很大,以前我們上學都很困難。我在外面漂了六七年,回家以后發現路都修得很好了,回來以后我就想要做點什么,最后決定搞養殖?,F在我們家家戶戶的生活和外面比起來也沒有什么兩樣,都是因為三峽集團實實在在的幫助,我的家鄉才能有這么大變化?!表n正強說。
基礎設施的投入讓產業脫貧成為可能,脫貧之策也從簡單“輸血”轉變為“造血”,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算是曾經漂泊異鄉的人,在回家的一剎那,也能感受到腳下這塊土地的變化。韓正強堅信,往后的每個春天,都會愈發溫暖。
熱吉蘇呷的“新夢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彝繡只是彝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現在,馬處哈三峽新村的熱吉蘇呷要用它“繡”出鄉親們的美好新生活,“繡”出一片新天地。
熱吉蘇呷的老家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生活極度貧困,是一個幾近與世隔絕的“懸崖村”。然而,生活的困窘沒有熄滅她渴望改變生活的夢想,她從小在母親手把手的教導下掌握了彝繡這門傳統的技藝。
搬到三峽新村之后,在當地政府和三峽集團的幫助下,馬處哈新村修建了彝繡工坊。熱吉蘇呷被選為代表,遠赴西昌和成都學習現代彝繡制作。她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學會了電腦制版,還會操作機器進行彝繡制作。村里的婦女們也在她的帶領下積極投身于彝繡制作產業,家家戶戶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熱吉蘇呷激動地說:“我從小就愛學彝繡,以前我的老家是不通水不通電的地方,挖一點洋芋出來都沒地方賣。我學到的這些知識,全都教給了村里面的村民們。我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就是要帶領全村的婦女們通過制作彝繡脫貧致富?!?/p>
格衣扎且子、韓正強、熱吉蘇呷的故事只是三峽新村里許許多多受益群眾的一個個縮影。從2016年以來,三峽集團以三峽新村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涼山彝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三峽新村80個,新建住房6470戶,住房功能改造9866戶,危房改造5979戶,完成產業發展項目64個,維修、新建村組道路1125公里,完成農田水利、飲水安全、供電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161個,完成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項目226個,為涼山彝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三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