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0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本網訊(唐東軍 劉雪清 吳川 譚春 葉孜)3月25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宜昌市政府、中國三峽集團共同主辦的2023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首批10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為長江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
此次放流系列活動共分3次舉行,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華鱘年齡跨度從半歲至14歲,總數共計20萬尾,為促進中華鱘自然種群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助力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攝影:陳臣
此次放流首次啟用“現場放流+云端放流”相結合的方式,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增強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共護美麗長江、共建美麗中國。自3月17日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報名踴躍,紛紛預約參與線上、線下放流,共同見證放流盛況。
來自宜昌市的志愿者們興致勃勃地參加放流活動。市民李先生說:“中華鱘增殖放流對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名宜昌人,能夠為我們家門口賴以生存的母親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很高興。”
攝影:秦明碩
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高校,三峽大學青年志愿者已經連續10余年參與中華鱘放流活動。今年,三峽大學又組織多名青年志愿者,參與本次中華鱘放流的全程活動,包括搬運、轉運、放流中華鱘等。三峽大學益心鱘豚志愿者服務隊隊長、水利與環境學院2021級本科生李濤同學說:“能夠親手把魚放歸長江,我非常興奮。我覺得,保護中華鱘,也是長江大保護事業的一部分。”
2021年10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指出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2022年1月13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大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長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放流數量。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今年,在農業農村部、湖北省政府等各級主管部門支持下,三峽集團聯合國內相關中華鱘保護機構,連續第68次開展流域化中華鱘放流,利用長江十年禁漁窗口期,促進中華鱘野生資源恢復。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型物種,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中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長期堅持不懈地保護中華鱘,是三峽集團深入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的重要舉措。
經過四十年、五代人不懈的技術攻關,三峽集團攻克了中華鱘營養發育調控、遺傳管理、性別鑒定、基因組等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催產繁殖、梯隊建設等的全生命周期保護體系,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中華鱘持續實現規模化繁育,意味著保護工作不再依賴野生中華鱘資源,為中華鱘物種可持續延續奠定了基礎,使中華鱘自然種群復壯及繁衍具備了能力。
視頻制作:毛翔春? 湯偉
在本次放流活動前,科研人員給接近性成熟的大規格中華鱘打上了衛星標記,后期將通過衛星標記監測,評估中華鱘在我國近海海域分布情況,分析影響其野外存活及活動的主要環境因子,為中華鱘海洋生活史研究和下一步相關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閱讀延伸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護魚類物種的關鍵手段,有助于實現魚類種質的延續并為野生資源提供持續補充。近年來,三峽集團持續加大長江特有珍稀魚類保護力度,先后成立了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宜昌魚類保育基地、烏東德實驗站、向家壩實驗站和三峽工程魚類資源保護重點實驗室,致力于中華鱘、胭脂魚、長薄鰍、巖原鯉等10余種珍稀特有魚類物種的保護和技術研究。
2018年以來,三峽集團舉全集團之力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持續推動長江生態文明建設。一年一度的中華鱘放流活動,已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中形成示范作用,成為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的綠色名片之一。
編輯:任賢 楊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