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集團兩項長江大保護案例亮相“水大會”
本網訊(黃克瑤)5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武漢召開的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上,三峽集團申報的“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城市水管家模式創新與實踐”2個案例入選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并在大會專題論壇作交流分享。
▲ 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頒獎 攝影:陳磊
據了解,評選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旨在更好地交流和分享各方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寶貴實踐經驗,探索長江大保護工作的持續提升路徑。本次入選案例分為工程項目和綜合管理兩大類,既有污水處理資源化利用、低碳化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也包含流域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的方案,以及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科技手段的運用,可持續商業化模式的探索,生態環保科普品牌的打造、生態環保理念的傳遞等。
▲?三峽優秀案例在大會專題論壇作交流分享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供圖)
三峽集團充分發揮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的骨干主力作用,組建投資、科研、資金、聯盟、基金五大平臺,調動社會各方資源,探索形成“廠網河湖岸一體”、城市智慧水管家、“光伏+污水治理”等新模式新機制,全面打響管網攻堅戰。此次入選的2個案例正是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6年來的代表性成果。
標本兼治、五水共治
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
▲?九江雙溪公園 攝影:胡九思
2018年,江西省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啟動實施,按照“區域統籌、系統治理”的原則,以水環境污染治理為重點,統籌水安全、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提升和水文化傳承,圍繞“全面截污、排口溯源、源頭治理、長效管理”四個環節,通過源頭治理、活水暢流、生態修復、智慧管控等措施,實現河湖暢清風光美的愿景。
從源頭到末端,治標兼治本。改造136個小區打通污水收集“最初一公里”,新建307公里雨污水管網維系城市“新陳代謝”,新增每日14.5萬噸的污水處理規模升級城市污水“凈化器”,新建5座調蓄池、整治污水直排口,減輕污水直排長江造成的污染,并完善九江市新城區的防洪治澇體系。
▲?九江八賽控制樞紐工程? 攝影:陳勇
構建數字大腦,支撐水務高效運維。九江智慧水務平臺融合物聯網、數字模型、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對城市各類涉水要素的管理,包括對城市水環境及排水運行指標的實時監管、排水事務的一體化運營調度、管網系統錯接混接和偷排溢流等現象的追溯式監管、內澇積水預警預報、模擬分析、調度指揮及水質惡化態勢研判等,以科技助力為城市水環境治理提供更多可能。
▲?九江智慧水務調度中心 攝影:劉鄧玲
實現生態友好,打造幸福河湖。地下治污,地上造綠,十里河畔兩河再生水廠“隱身”于生態公園之下,結合現狀地形,創新性采用山地花園式全地下污水廠模式,降低污水廠“鄰避效應”的影響。一度因污染負“重”前行的十里河,如今兩岸蔥榮,碧波蕩漾,河畔龍門公園、雙溪公園、水木清華公園3個生態公園串聯成線,集生態保護、文化旅游、市民休閑為一體的濱河生態景觀廊道,成為居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之所在。
▲?九江水木清華公園 攝影:胡九思
系統性、可持續的治水方案
城市水管家模式創新與實踐
▲?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集控中心 攝影:崔徐波
創新提出水環境系統治理模式。針對城市治水主體多元、項目分散,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存在短板、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三峽集團提出城市水管家治水模式,其核心是以排水管網為重點,企業作為第三方承擔城市涉水系統治理目標和管理責任,對城市供水、排水、管網、防洪排澇、河湖等涉水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由“九龍治水”向政府監督下的水管家統一治水轉變,實現政企協同,高效合作。
研發應用系統治水管理工具。創新構建城市治水成效評估工具,助力水環境治理項目的系統規劃和協調設計。面向實際管理需求,開發三峽集團首個城市水管家項目管理工具,助力城市水管家實現“降本增效”,并結合業務應用場景,統籌考慮源、網、站、廠、河等涉水要素,建設“水管家”智慧系統,打造自主可控的生態環保科技智慧化管控系統。
探索系統治水長效保障機制。水環境治理的關鍵和薄弱環節在管網,解決好城鎮污水管網資金來源和可持續建設經營模式是重點。聚焦污水收集處理使用者付費,依托城市排水管網攻堅戰,以水環境治理成效為最終導向,創新開展污水治理市場化探索,將污水處理費用于管網建設運維,逐步依托政府建立涵蓋污水收集、處理、污泥處置全過程的定價、動態調整和費用保障機制,如今在宜昌率先落地并推廣。
編輯:李雷 程林